5月12日,西科控股以“全国首批”身份亮相银行间科创板。
6月16日,中科创星科创债成功落地,成为“全国首家”获得突破的民营GP。
6月16日,西安高科建材科创债发行,亦为银行间“西北首个”科技型企业。
6月26日,建设机械(600984)科创债发行,成为“西北上市公司首单”。
在银行间科创板大热的背景下,陕西持续深耕“金融生态”的努力已进入收获期——“有能力在第一时间抓住重大机遇”。
全国首批与全国首家:开创历史
先发出来的西科控股(募资3亿元),其典型意义在于三大突破。
1:更加重的科技成色。
所募资金80%以上将专项用于支持省内光子、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光电芯片、航空航天、新材料等行业,改变了过往科创债有60%用于偿债的惯例。
2:更丰富的发行平台。
新政之前科创债的发行途径主要为交易所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及交易商协会的“科创票据”,这是银行间市场的第一次。
3:更多元的分担机制。
“25西科控股PPN001”是全国首单引入银行创设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进行增信的科技创新债券,此种增信作用对科转平台意义重大。
作为一院一所一校的重要代表,西科控股财务负责人对新政还有一个重要感慨:“过往募资中设定了只有60%可用于出资基金的限制,本次直接打开到100%,这对我们扮演耐心资本太关键了”。
一个月之后,中科创星成为银行间市场首个发行成功的民营创投机构(募资4亿元),则更具轰动性,因为新政中“将发行主体扩大到创投机构”是最为吸睛的变化。对此,我们有两大结论:
其一:陕西自2018年加速培育的“创投生态”已获得阶段性结果,即已经培养出“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优秀管理团队的股权投资机构”,且获得全国共识。
数据也能证明这种变化:2009年科创板开闸之时,陕西数家公司(宝德股份、坚瑞消防)的股权结构中,几乎没有本土GP现身。而在2019年科创板开库之际,铂力特、西部超导都有了“陕西籍聪明钱”的助力。
其二:陕西自2024年起积极响应的“耐心资本”已获得重大机遇,即为专注早期投资的长期资本打开了通路。
最有力的支撑是,中科创星本次发行债券期限为5+5,几乎成为我们观察中期限最长的资金。而且我们都清楚,中科创星的标签就是“早期投资”,其募资特征较以Pre—IPO为主的创投机构来说,“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获得公开市场点赞的中科创星,此刻无疑是信心满满,其创始合伙人李浩即表示:
“作为早期股权投资机构的代表,中科创星获得全国首批科创债发行资格并发行成功,更深刻感受到国家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鼓励,我们将继续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科创资本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金融陕军合力:“银担增”齐上阵
“这次发债最大的难点在于担保,因为之前谁也没尝试过”。在中科创星财务负责人的介绍之下,我们发现陕西“金融生态”的重要构成——担保,成为重要功臣。
在业务流中,中科创星科创债由中债增提供全额担保,西安担保集团下属的西安投融资担保进行反担保,这种“创新风险分担机制”虽是债市科技板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本土担保机构来说,仍然是挑战十足。
在我们掌握的信息中,西投保不仅在自身需要的反担保措施中做出突破,同时在费率方面也提供了大力支持。
对于这种担当,中科创星财务团队的一致评价是:“西投保此次承担反担保业务,既未追求虚名加持,收费标准亦保持在合理低位,却需肩负风险责任 —— 这般担当,实属难能可贵!”
担当背景,是西安担保集团倾心“科技金融大文章”的信心。如果将此一信心放大,即可知担保集团在科技赛道已是创新频出。其中相对瞩目的是2024年6月,“平安-西投保西安知识产权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发行设立,成为西北地区首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1亿元,2.5%的利率创全市场新低!(详见《担保+信托!利率2.5%:如何靠知识产权融资1亿?》)
如果说担保是破冰的起点,本土法人银行则亦是重要助力。
不难想象,在银行间科创板的“首批”实践中,“基石投资”和“价格引导”是确保发行成功及精准定价的关键。
公开信息显示,西安银行(600928)、长安银行分别承销西科控股科创债5000万元、1000万元,同时西安银行投资中科创星科创债2000万元。
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起,“五大文章齐头并进、科技金融一马当先”已成陕西本土银行业的共识。对此,西安银行依托西安区域科创资源禀赋,共建多元化、协同共生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长安银行则成立了科技金融部,下发科技专营支行管理方案,强化科技金融地位,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均显示出加速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银行间市场科创板的新政中,本土的“科技型企业“也获得突破。因此6月16日成功发行的高科建材科创板(募资5亿元),成为西北首单。而在其成功发行背后,陕西唯一的省级信用增进机构陕西增信提供增信服务。
在上述信息的佐证之下,金融棒棒糖认为: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金融生态”,在陕西已然成型成势。
对效率的检验:“不赶晚集”
作为陕西金融界的长期观察者,我们对打赢“银行间科创板”的体会很简单,仅在资本市场领域,“起大早赶晚集”已一去不还。
这个检验的最初动因,主要源于A股。
以2019年科创板开闸计:陕西成功进入全国首批的名单是西部超导和铂力特。
以2020年新三板设立“精选层”计,中航富士达跻身全国首批。
以2020年创业板启动“注册制”计,美畅股份现身全国首批。
以2021年北交所开闸计:同力股份与富士达双双入选。
以2023年“全面注册制”计,陕西能源亦成首批鸣锣者。
由此易见的是,资本市场每一个重大机遇“陕西都抓住了”,这种“绝非巧合”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尤其是省委金融办的长效赋能。
我们认为变化的关键节点在于:
1:顶层设计:在2025年2月刚刚召开的陕西省科技金融融资对接会上,副省长李钧即指出,要以全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贯通融合堵点为目标,加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当日分享科技金融案例的名单中,即有中科创星。
2:制度完善:早在2021年发布的陕西省“十四五”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即已明确,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权、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同时在重点发展债券市场部分指出,支持非金融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开展直接融资。
3:一线推动:2022年时任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苏虎超即带队赴西安市高新区光子制造硬科技企业社区调研,深入了解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硬科技”企业培育和上市挂牌等情况。
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合力之中,服务科技型企业的“陕西金融生态”在全国已渐渐出位。
据清科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股权投资以188起案例数位列全国第10,较2022年上升3名,同比增加29.7%。
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